這標題是把之前不知在哪裡花鳥風月場合講過的話亂下的
然後現在意亂情迷的噴在標題上
因為我受夠了在標題列前讓跳動的輸入列等上我十分鐘
只為一個標題,甚至是文不對題的標題...奈何?
這標題悲觀嗎?是,如果你是個悲觀的人...
但這不是真正的標題,如同每個RPG的最終大魔王,總要死上千百遍才會露出完全體
(完全體多半都是大而無當的不營養化合物。好在最近迪士尼動畫替大而無當的悲怨出了口氣)
[表(飛鳴)裡(表哥)不一的標題]: 今年我所見過最棒的展覽!!!
我很靠北嗎?是的,如果你是個堵南的人...
真的是一次(更正,是兩個半次)很棒的看展經驗!!!
豐富到令人絕望的美妙境界!我本著良心說話,這次絕非諷刺
以下都是贅詞,如果你只要知道我極度推崇這個即將結束,美好而深刻的展覽,看到這裡就ok了
你已經很專業很有效率很老鳥了。
別忘去看展覽,13號結束,我愛你們!
第一次發現這個展覽是從街友手中拿到大誌雜誌,有張阿懸的那期的背面開始
一直想看,想看,想看,等到前幾天老闆娘突然跟我說他剛才去看了這個展覽,他覺得大體上相當精采
其中...他拿起一本書........(未完待續)
這是第一次逛展到覺得新有魚兒麗不足的紅血狀態
2012到2013 我用這個展覽,結結實實呼應了這次跨年,原因是因為:
2012年12月31日,五點半,一樓雙年展。我被館方人員用開燈然後老娘面孔聲聲催,保安搖鈴撞鐘的方式打壞我的看展情緒
2013年12月31日,五點半,我已經在離北美館不知有幾公里遠...
四點半,不待被館方人員用開燈然後老娘面孔聲聲催,保安搖鈴撞鐘的方式打壞我的看展情緒
拖著狼狽而悔恨的身軀,推開門,迎向冰冷的店員點了熱咖啡跟磅蛋糕,總價百二,吃完走人
恨透了館方公務人員似地五點半趕人態度,每次都要把展覽弄到見光死纔善罷甘休
誰他媽的都別想惹小河馬,想都別想
重點就是:這個展裡頭,我相信有你想要看的!也有你不想要看的!
別認為我在說廢話!有很多展覽,看完一遍我只看到炫技,沮喪與無形高牆,此等作品皆愛玩孤芳自賞的
「得先了解過作者的生平,過去作為然後去南陽街補哲學史與美術史但卻補不到之後仍然不是很想讓你懂的一團疑問」
當然這次展覽也有這樣的作品,但一定有你想要佇足去理解的
因為作品真的超級多!!!尤其影片類,起碼有六七部影片總長超過半個小時...而且通常你進去看都是從中間看
如果貪了念鐵了心要把所有影片都看完又不想等五點半被人搜出來趕出去
您得欣賞大約一個禮拜才能通盤完食啊!(其中還不包含途中又吐回給作者或者迷了路等蹉跎時間之可能)
有幾個作品有敲到我的心門,以下用代稱
皮影。開門。學舌。雕畫。危險。牯嶺。砸碎。等候。還有一些我曾經動心而到頭來漸漸如雲般散去的人們(不是,是作品)
而這篇文章其實主要要講的就是其中的一件作品「工作史」
相當有趣而深刻的一項作品,食至鳴龜
一個簡單的方式傳達,然後呈現,經過時間去了解編撰,然後再現,並且重現
(不懂呈現,再現與重現之間差異的,可以從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三元素開始研究起,或者去誠品指名買我的論文,買不到的話就忘了這件事吧)
這件作品是2012台北美術獎的首獎<工作史-盧皆得>
以報紙分類廣告尋找臨時工為開始,找到臨時工盧皆得先生,先邀請一名文字工作者進行三方訪談,編撰訪談文字印製成冊,以文字述說盧皆得的一生;
接著僱用盧皆得先生至北美館展出現場工作三個月,並以盧皆得身上經常穿著的藍色格子衫做為作品視覺主軸,
展場上以文字本、藍色格紋平台、分類廣告報紙及臨時工盧皆得本人同時呈現。
評審認為周育正在討論藝術作品(work)與社會工作(work)中間的灰色地帶,檢驗關係美學本身的社會性,從作品中置入生命政治的觀點。
轉錄自 http://www.searchouse.net/op/news?nid=579
而老闆娘拿給我看的那一本書,就是到現場可以拿取一本的<工作史 -- 盧皆得>
真的是很有趣的互動方式!更有趣的是.......我跟這位盧先生聊了一個小時
當我遇到書中那樣穿著盧先生迎面過來時,真的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身為保全的他面無表情的整理卡片與補書
另外一種感覺是被這樣實境即興的藝術行為給再次震攝了
我終於忍不住跟他用眼神打招呼,他也看了我一眼。最後還是問了他:請問你是盧先生嗎?
盧:是阿,在這裡這麼多天,蠻多人都這麼問...
我:因為...(指了這本書)
盧:唉,他(指創作者)真是一個鬼才!而我也沒什麼啊~只是一個作品啦...
我只是一個作品啦
這樣的自白,令我再次產生現實與藝術的混沌錯覺
然後就跟他聊東聊西,聊我家附近早期的模樣,台北早期的模樣 (他也住我家附近)
聊他兒子,聊他太太,聊他的朋友,聊他的不凡經歷.............
有幾次聊到一半,他就指著我這本書說:剛講的這裡頭有寫XD
我趕緊說:我還沒看啦...你繼續講
我同意作者的精神,每個人都該被寫成一本書,該被寫在歌裡,該被畫在圖畫中,
沒有誰出車禍才該被特別報導,眾生皆精采,唯有名人在
但此時此刻,我不是作者,不是記者,不是誰,只是跟他聊聊
當這樣的告訴自己的時候,頓時覺得一開始這樣的經歷很有趣的自己,不過也是站在
「我只是一個作品」這秤的嗎?...不禁感到慚愧
卻也更加的注意到他的不凡人生寫在他眼角深深的魚尾紋上
看到了很多很多很多不同面相的反思與想法
而他只像是看著過去的眼神在跟我說話,不是因為我是誰
不知道對於作者而言他是誰,對我而言
只是緣份
聊的差不多,他說他差不多可以離開了,如果我看完他可以順道載我回家
我說我樓上還很多沒看完,想看完再走
我跟他就這樣沒留影,沒留訊息名片的道別
: )
突然很珍惜跟陌生人聊天的當下
因為被染上了記憶,無論怎麼反應跟應對
我說什麼做什麼都只能是我了...
不會有多的其他可能,可能回到陌生,但那其實不是陌生,是呈現後的再現,儘管相同,也已不同了。
2013年
路如此寬廣,人的身體也就那麼六十公分窄。走過再算
年如此嶄新,我的願望也就那麼三四種類多。做到再說
會那麼安靜的結束是因為夜深了,我想睡了,晚安。
「二十二歲那年尚未發掘的,三十二歲出發仍不算太晚」 - 陳世平, 2013
後記無力:
你可以不用太過了解盧先生的生平,但你一定要明白自己人生的精采處在哪。
你可以不明白我的明白,但你一定要了解你的了解
你可以不填空我的填空,但你一定要括號你的括號
你可以不X我的X,但你一定要Y你的Y
(最後一句是想用XY這兩個代數說明這個公式,但有種畫虎不成反媒體壟斷的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