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可能是老師上課講的生動,議題新鮮有趣具批判性
可能是自己對於這方面也是相當的感興趣
每次上課,短短的兩個小時,老師的每張powerpoint
每段上課發的講義,老師提到的每個思想家、空間研究者所提出的隻字片語
都能讓我進入思考批判的激情世界裡
老師也能兼顧所有正在寫論文的同學們,在本次的研究議題裡
提出相關的訊息以及引導方向,雖然無論是否為每個人心裡所正朝的那個方向相同
但激起思考的波瀾總是個不錯的方法,面對我們這些迷途的羔羊而言XD

以今天所探討法國哲學家與社會理論學者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所探討的空間生產(production of space)三元論之概念:
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s)
空間的再現(representation of space)
再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s)
而例。就正敲中我之前在大學一直疑惑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需要設計?何處需要設計?設計雖然可以提升美感與機能?
但是真的能符合當地需求(也就是「空間實踐」這一概念)嗎?

老師提出了一些田野的案例,藉由對於文化地景的閱讀以及場所的描繪
發覺一些規劃過後的案例,只是利用"由計畫專案者、技術官僚透過論述而形成「空間的再現」
,這種空間是透過計畫、法令規章與設計而形成的抽象空間"
對於原本的「空間實踐」過程中,利用霸權、命令以及壓制的方法產生徒具形式抽象的「再現」
(例如,客家擂茶祭、石門活魚祭等文化產業規劃活動)
而不是透過參與、當地居民的場所精神、長期觀察的「空間實踐」
從這裡吸收、感受到真實的生活世界的本質,產生「再現的空間」,進而能欣賞
大衛西蒙(David Seamon)所謂的「場所芭蕾」(place ballet)等特質

這堂課等於對於現今例如誠品、統一等具有文化設計氣質的企業,給予沉重的批判
認為我們存活在大企業的嚴密體制掌控下的消費社會。在媒體、廣告交織的幫兇暴力
下,喪失了與生俱來的自信與獨立,對於自我的要求竟只是為了符合媒體或廣告所要求的流行
,整天生活唯恐自己跟不上流行的恐怖之中;當創作不再要求理念的實踐,而只是
強調成功的包裝策略;當設計師的名字變成了名牌,業者花大錢僅是買回來設計師
所編織出來美麗的光環;當人們所稱頌的設計師,不再是傳"創作"的福音,而是傳
"促銷"的福音時,當然我們要感到恐怖。
因此列斐伏爾便呼籲人們必須正視日常生活真正存在的價值...

當我們大聲呼求那些明星的口號時,是否體悟到,自己的生活只是為了別人而活
家裡那些收集,證明了些什麼?或許只是個短暫的寄託,卻有可能不慎成為
控制自己本質的元兇。

不知道哪個老師跟我說過,建築以及設計基本上都要讓自己的設計維持在"可控制"
的規範之下...試想如果一個失控的建築(or空間場所)或者失控的設計會是如何?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koto 的頭像
    mikoto

    My@ Mi

    miko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